首页 / 灯塔工程 / 实践领航 /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正文
CCTeam14.0惠州义教工作回顾
作者:国际商务英语学院CC志愿服务实践团   时间:2022-07-17   点击数:

图:林心如 冯乐仪

文:林心如 郭芷清 冯乐仪 聂金晶 陈诗怡


本网讯 7.10下午,得知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的义教活动临时改为线上进行。在结束了CC Team的大会议讨论之后,7.11晚八点,CC志愿服务队第四小组的成员迎来了第一次会议讨论来集思广益及更好地分配大家的细节工作。此次地点为腾讯会议,全员到齐。组长给组员理清了接下来的任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确定我们的栏目流程——前期对多动症儿童的资料进行搜集熟悉查看、采访、邀请惠州学校老师给我们进行采访解答、结合老师的建议思考面对多动症我们可以做到的事以及做推送。二是大家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了采访部分的问题,最终决定的问题包括——大家对多动症儿童的认知;是否与这些儿童或有这方面服务经历的志愿者接触过;如果遇到这些儿童坐立难安、大声尖叫等情况如何反应;实习老师第一年大概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儿童的关注度以及了解的渠道;课堂的进行模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孩子。

(7.11晚腾讯会议 林心如摄)


7.13晚九点我们的第二次会议则是由起初的腾讯会议转为了微信语音通话,但效率依然保持。此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对于投稿的想法,在队长的积极引领下,第四小组决定以这些天的工作为主线进行写稿,分工包括会议总结、资料收集、线上采访、线下采访和总结部分。

两次会议均是全员到齐,效率高,半小时即可结束,这既是团队的力量,也是个人的努力。有了这两次会议的引导,大家在此次线上的实践活动中是更清晰地前进着。

收集资料是提供更优质的栏目内容的前提保证。CC队的第四小组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深程度地了解多动症的典型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同时,成员们将收集的资料分享至工作群,积极探讨,实现资源共享。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起病于儿童期,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为主,可造成患者的学业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制订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训练在内的,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CC队的成员收集的丰富的资料为提供优质栏目做足准备。

由于地方性疫情等不可控因素,部分采访通过线上形式进行。7月12日,东莞的CC队采访者冯同学与湛江的受访者陈同学就多动症进行了腾讯会议采访。通过四个问题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于多动症的认识是较为全面清晰的,但稍缺专业度;同时生活中较少机会可以接触到此类特殊儿童;了解渠道主要以网络和心理咨询为主;对于处理与多动症儿童相处时的突发事件处理还是有一定的正确判断与方法实施的。通过线上会议,CC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到周围同龄人对多动症儿童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和关心这类特殊儿童。

(7月12日线上采访 冯乐仪摄)


线下采访由聂同学于街头进行,采访的对象有二十余岁的王先生、大一学生肖女士以及拥有一女的吕女士。对于此症状的认知,肖女士和吕女士更加偏向于儿童的身体行为,比如孩子无法安静坐好、可能发出怪叫等。而王先生认为多动症不仅限于肢体上的动作,更多的是精神行为对身体产生的作用,较其他两位而言认知更加宽泛。在采访过程中,几位受访者都表示未与此类症状儿童接触过,获取与其相关信息的渠道有他人讲述、新闻报道、心理书籍等。对于处理多动症儿童的突发状况,三者表示因为未有相关经验,怕安慰方法不对适得其反,更加倾向于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此期线上实践活动,让我们小队从主体和客体上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到了多动症的相关知识。结合线上采访和线下采访两种采访形式,既有线下采访的情切与真切,亦有线上采访的突破时空限制和随心自如,确保了采访资料的真实性。我们也体会到了想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类群体有多么不易。在此次经历后,我们更将秉承初心,贴近多动症儿童,了解他们的特性以及与他们的相处方式,将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们,让孩子们将来能够自如地生活在无差别的社会里。



联系我们
北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20-36207025
南校区: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之家331
联系电话:020-39328298
邮编:510420 / 510006
邮箱:tuanwei@gdufs.edu.cn
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