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的一次宣传讲座
她邂逅了援疆支教
大四毕业那年
悄然埋下心间的梦想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图木舒克市广阔的大地上
绽放出了盎然鲜花
她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八届研支团新疆分队
目前就读于英文学院的莫绮姗
在图木舒克所走过的每一步
都见证她的成长
每每提起那段奇妙的新疆支教旅程
她都意犹未尽
支教关键词一:挑战
“首先我觉得比较大的困难是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初到图木舒克,莫绮姗便面临来自气候的“考验”。新疆当地气候十分干燥,与湿润温暖的广东存在较大差异,这让长期生活在南方的莫绮姗不太适应。此外,两地在饮食习惯上存在的差异也给她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新疆那边还是吃辣会偏多一点,但是广东人的口味相对比较清淡。”即便如此,莫绮姗依旧积极调整身心状态,努力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
工作强度是莫绮姗需要克服的另一重难关。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一点半,课表几乎排满了无休止的学习时间,仅有零星的短暂休息穿插其中。同时,与熟悉的一周五天课程、周末双休的模式截然不同,当地学校需要连续上十二天的课后,才能短暂休息两天。图木舒克地区与标准时间存在大约两小时的时差,为了确保支教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莫绮姗积极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以适应当地的时间安排,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次线下授课
实际教学更是充满了挑战,刚开始,在授课过程中,莫绮姗发现学生们不太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当时会比较迷茫,在理论和实践的冲突中一下子找不到方向,我很想把自己在广外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到新疆,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触不一样的内容。”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往往能够化解困难。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莫绮姗调整了教学方案,选择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输入与输出的双向互动。
课堂上小组讨论
支教关键词二:幸福
是什么让莫绮姗跨越了一重又一重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重新获得力量,最终成功坚持下去?对于这个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正是支教过程中收获的每一份细微却又珍贵的幸福。
“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学生。选择去新疆支教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希望能有机会多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我能与那么多少数民族孩子接触真的特别开心。在和孩子们相处后,我发现他们其实每个人真的都很认真、很淳朴,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惊喜。”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点滴瞬间,莫绮姗语气里透露着喜悦。
莫绮姗回忆起支教期间的经历时,分享了一段难忘的英语课往事。当时她布置了一个任务,让班上的同学按小组一起表演《百万英镑》情景剧。尽管准备时间短,同学们却展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认真态度。为了符合剧情需要,部分女生勇敢地尝试了女扮男装,还精心准备了西装和用卡纸巧妙制作的小胡子。不仅如此,同学们在舞台上清晰、流畅地念出台词,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令莫绮姗感到十分惊喜。
英语课上同学们在表演戏剧
“我认为学生在日常的一些关心也会让人感到幸福感满满。部分学生的家距离学校比较远,通常只有放假回家一次。他们回学校上课时,有时候会带来家里种的桃子、樱桃分享给我。很多小小的举动令我欣喜,有种被学生惦记着的快乐。”
学生从莎车带回来的樱桃
除了学生在日常带给她的“小确幸”,新疆沿途的壮丽风景也让莫绮姗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华子女的幸福,“我欣赏了很多的风景,放假的时候偶尔会约上支教的朋友一起旅游,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开心!”
祖国边疆的壮丽风景-瓦罕走廊
支教关键词三:成长
她认为,支教新疆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学生的帮助,同时也为志愿者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遇和个人成长机会。这段支教经历对于莫绮姗而言,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独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并工作一年的日子,深深影响着她在待人处事、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因为我的本科专业为教育学,在教学方面,我认为在新疆真的实践了很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想法,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交际方面,莫绮姗也成长颇多。借着这次支教经历,她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交际圈,结识了许多不同背景的朋友,和来自五湖四海但有着同样情怀的人一起共事,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
儿童节与其他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莫绮姗还提到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男孩,虽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却有着宝贵的真诚和责任感。在布置考场时,他总是细心地、不惜“大费周章”去寻找合适的桌椅,这一举动让莫绮姗看到了他的闪光点,促使她思考如何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成绩真的是评价一个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吗?”在实践中,莫绮姗逐渐有了自己的回答。后来,在支教工作即将结束时,意外的是,她收到了这位男孩写给她的信——信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莫绮姗的感谢和思念。莫绮姗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仅仅用成绩来评判他,而是非常关注他的成长和进步,这让他感到非常惊喜。
莫绮姗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不能在一开始就对学生的品性妄下定论,而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
双向奔赴的成长
直到现在,莫绮姗依然无法忘记离开新疆前的最后一节课,课桌后的每一个身影都是如此清晰。那一天,学生都知道这是莫绮姗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在评讲完试卷后,还剩下了小半节课的时间,莫绮姗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信,一字一句地念给班上每一位学生听,念到最后,听信的学生和念信的自己都哭得稀里哗啦……在这段旅程中,挑战与幸福伴随着成长不断交织延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又有谁舍得就此画上句号。一位广东的大学生和一群新疆的高中生,原本他们相隔千里,人生轨迹也许永远不会交汇。但一次命中注定的支教,让他们的命运有了交汇点,也让他们共同拥有了这份美好的回忆,一起见证了双方的成长与进步。支教,一直都是一段双向奔赴的旅程。
最后一节课上与学生的合影
支教之旅,始终是一段充满情感与付出的双向奔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融。莫绮姗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人来新疆参与教育事业建设,并在那里获得难忘而宝贵的回忆,就像当初激励她自己的前辈们一样。
何为支教的意义?
用一年的时间
为远处的孩子们带去温暖与关怀
努力点亮他们求知的明灯
也为参与支教的大学生
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
用知识的力量播下希望的种子
用真挚的情感浇灌孩子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