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源远流长,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了色彩丰富、图案生动、工艺精细的特点。广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当广绣遇上顺德,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顺德,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样有着深厚的广绣艺术底蕴。在顺德大良升平社区,广绣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认识的升平
升平社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孕育了广绣这一传统艺术的新生。升平社区因清代升平酒家而得名,拥有0.65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这里保留着名扬里、向阳里等多条古街巷,以及康帅府等历史建筑,是顺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升平社区相关历史
名扬里街景
目之所及的升平
升平社区街景(局部)
升平里的广绣
升平广绣协会
升平广绣协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将终身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协会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双赢。社区内设立的非遗工坊,聘请了非遗传承人和专职人员,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协会由以曾剑琴、曾剑仑老师为主的一批资深的广绣艺术家领衔,他们不仅精通传统技艺,更致力于创新与发展,使广绣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走进升平社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两位广绣协会的老师,也是黄连绣花厂的第一批绣花学员。她们的故事,是对广绣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诠释。
升平广绣协会
由曾氏姐妹冠名的广绣工作室
传承人说
在曾剑琴十二岁那一年,她带着她当时只有八岁的妹妹曾剑仑一同进入绣花厂,开始学习广绣技艺。在黎煊师傅的悉心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技艺,更全盘掌握了这门曾经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手工艺。黎煊师傅,作为广州最后一个“花佬”许炽光的师兄,将毕生所学无私传授给了她们。
在70年代成立的顺德刺绣工艺总厂,曾剑琴与曾剑仑老师被选入精品组,他们不仅学习了基础的刺绣技艺,更涉猎了美学、素描、水墨画等艺术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为他们的刺绣作品增添了艺术性和深度。曾剑琴老师提到,广绣的难点在于静心与创新。他们教授的半精技术,要求学员在掌握针法后,能够交出一个小作品。
从2017年至今,她们已经教授了500多人,开设了十几个班,学员们的作品不仅用于销售,更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140多个奖项。许多学员逐渐掌握这门技艺后,开始制作广绣手工文创,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极大带动了女性就业。
广绣工作室中的绣品
(包含老师与学生的)
曾剑琴老师耐心教授广绣技艺中
广绣的改变与发展
曾剑仑老师向我们提到这门技艺由“传男不传女”到不分性别传授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想的转变,以男性固守传承家族技艺的思想不再成为主流,女性的力量被看见,成为传承广绣这门技艺的“娘子军”。另一方面,由于广绣讲究精细的针法,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对绣者的细心、耐心、毅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沉下心坐在绣桌前慢慢雕琢一件绣品的人越来越少,“但凡有一个人愿意学,不论性别、年龄,我们都愿意教”,曾剑仑老师对我们说。“主要是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愿意看到它失传”。
“娘子军”正在学习绣工
传承人眼中的广绣
在这里,广绣协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热爱传统艺术的人们。曾剑琴老师曾说:“广绣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她和曾剑仑老师一起,通过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门艺术。他们相信,通过教育和实践,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曾剑仑老师强调:“我们要让广绣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曾剑琴老师
曾剑仑老师
我们看见的绣娘
升平社区广绣协会,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个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在这里,每一位绣娘的针线都承载着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憧憬,她们共同绣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广绣,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正在顺德大良升平社区焕发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通过大师们和其他广绣艺术家的努力,广绣不仅能够继续传承,更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