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播报 / 正文
梁哲轩:“志愿者”称号让我一路前行
作者:亚运通讯社广外分社   时间:2010-11-27   点击数:

——亚运会赛时指挥中心后勤保障团队志愿者心得

文:吕剑珊 图片:梁哲轩 编辑:林宇佳

“虽然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悲剧’,但这毕竟是我们辛辛苦苦筹备了很久的。所以,无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好好完成的。”亚运后勤保障团队主管梁哲轩如是说。作为赛事指挥中心后勤组的一员,他也有着“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的称号。梁哲轩说,虽然工作时有一定的疲倦,但因为“亚运志愿者”这个荣誉的称号,他始终会很快地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梁哲轩,只想做好“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

随时工作 随时准备

凌晨5点的广外学生活动中心门前,有一群人正为场馆志愿者安排车辆。这就是梁哲轩所在的亚运赛时指挥中心后勤保障团队的志愿者们。他们是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不能到场馆内的第一线做志愿工作,感受亚运最热闹气氛,仍然乐此不疲地当好背后的志愿者。

“我们先是由一位主管负责联系汽车企业和场馆负责人确定车辆需求,然后另一位主管会安排团队里值班的人员,而我是负责车辆到达时的实操工作和物资提供,物资主要就是指车牌和站牌。”梁哲轩说。

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不固定的,一天内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要和汽车中心和场馆那边联系,可能要发车和安排人员工作,所以随时都要准备着。对于是大二学生的他们,没有亚运假可放,要兼顾随时随地会需要到的工作和课程,他们其实有可能会比其他场馆志愿者更累。但是,梁哲轩觉得要把这些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不要想那些得失平衡,“有时有烦闷时大家围在一起吐一下苦水,把烦恼排解完就可以继续打起精神工作。”

困难中 收获历练

为了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开会开到凌晨,第二天早上五点又要开始工作。这种生活状态,梁哲轩以及自己的团队,会一直从亚运开始前一两个星期持续到亚运结束。那些穿着粉红色广外青年志愿者马甲的身影,背后的辛酸原来并不亚于在场馆内、交通道上的志愿者。梁哲轩一开始工作时,还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介绍说:“虽然在一年之前就做好基本的策划, 9月初又很详细地安排计划了各项工作。然而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变动,刚开始会适应不了,后来慢慢就开始踏上了轨道。”

然而,并非所有的场馆志愿者都能够做包车回到学校的,一些不够15人的团队只能自己坐地铁回校。后勤团队为了让这些志愿者安全到达校内,还特地安排地铁接驳车接送他们,可谓周到。“有一两天早上飘着细雨发车,临近冬天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但是我们还是得坚持工作。”梁哲轩回忆着说,“如果我们懈怠了,所带的团队里的大一新生志愿者会怎么看待我们呢?我们不继续认真干下去,那5000名志愿者怎么办?一想到这些,就毫不犹豫放下疲惫的心态继续工作。”

从这些困难中,梁哲轩也能感觉到自己渐渐历练出来的新能力。 整个亚运志愿者的工作筹划,从活动大会的筹划到机构运行方案的策划都是他们的团队做出的新尝试。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变动,也让他们学会了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梁哲轩说:“我们的锻炼贯穿于策划到实行整个阶段。”
梁哲轩看来,他们这群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不在乎在哪里留下什么足迹,只要曾为亚运认真地付出,就觉得很充实满足了。


(责任编辑:校团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北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20-36207025
南校区: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之家331
联系电话:020-39328298
邮编:510420 / 510006
邮箱:tuanwei@gdufs.edu.cn
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