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夏水深,浓浓宗祠情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古港新风实践团
图:汤楚红 林芝
文:陈晓楠 邵明旸
本网讯 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象征,见证并参与着家族的发展。若放在文化的维度,祠堂则作为古港文化的参与者以及见证者。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古港新风”实践团走进晃亭梁公祠,去了解这座见证着黄埔古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祠堂,去听听古祠堂这位的老“知己”--梁加和先生讲述这祠堂的故事!
晃亭梁公祠的“生平”
晃亭梁公祠位于黄埔荣西里右边,是梁氏小宗十四世祖祠堂。建于清代,宽三间、深三进。分头门、中堂、后堂,建筑面积496.8平方米。晃亭梁公祠建于清朝嘉庆九年间,公元1804年建成,到如今已经有218年的历史了。根据梁加和老先生提到的,在黄埔村里,姓黄的人是最多的,姓梁的人是比较富裕的,姓吴的人多数是踏入仕途的,姓罗的人是最少的
(晃亭梁公祠正门 汤楚红 摄)
名字的由来--晃亭梁公祠取名自梁晃亭,是用来纪念梁氏的第十四世——梁国炽,字晃亭。梁国炽是一位伟大的爱国青年。在他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的时候,天花在当时的中国肆意蔓延。得知此消息的梁国炽不惜花重金引进天花疫苗拯救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患病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梁晃亭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当时饱受折磨的人民带去了希望。心事浩茫连广宇,在异国他乡,心系自己家乡!
永葆文物活力,责任在每一代人
文物是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一切文物都具有大小不等的历史价值。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现代人探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最有力依据。在晃亭梁公祠里存放着很多文物,多为唐朝清朝明朝的、具有明显的朝代特色的文物。弹指一挥间,有些文物历经了几个朝代的“风吹雨打”,现在它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它参与文化发展与变更以后的模样。它已经参与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它也必须在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人为的主动介入。要想做到永葆文物活力,每一代的子孙都应该主动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晃亭梁公祠内景 林芝 摄)
保护宗祠以及相关文物的理由
宗祠也是历史文物的一员。有的老人说过,宗祠是证明一个家族存在的证据,更是一个家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守得住宗祠,保护好文物,才能留得住乡愁。
(古港新风实践团访谈守祠人 汤楚红 摄)
宗祠是团结族人交流的基地,族人能够通过在宗祠里进行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族人之间的感情,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此外,宗祠也是传承和发展宗祠文化、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宗祠本身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若是守不住宗祠,自是守不住文物。只有做到承前启后,守住宗祠与文物,才能继往开来,才能有底气有资本去谈发展谈未来!
宗祠是一个家族发展的根基,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守护好宗祠,守得住文化,守得住乡愁。今天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晃亭梁公祠,更多的是展现以晃亭梁公祠为代表的宗祠文化。黄埔古港的宗祠文化从萌生到繁荣,实属不易。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能被保留下来的已经实属难得。未来还会经历什么?那就交给未来的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