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传心语服务队
图:赖格灵,陈夏凌,吴紫烨
文:吴紫烨,夏炎炎
本网讯 夏日的清晨,阳光温暖而不刺目,透过稠密的树叶倾洒在地面上,形成了金黄色的光斑。来到汉剧院门口,耳边传来的是此起彼伏,清脆悠扬的练声的声音。一位优雅大气,恬静自信的女演员迎面向我们走来,她是青年汉剧演员管乐莹。到2018年,已经是管乐莹从艺生涯的第十一个年头。
青年汉剧演员管乐莹接受采访
结缘汉剧
要说起管乐莹是怎样开始接触到汉剧的,那就要追溯到2005的夏天。那时候的管乐莹还在读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汉剧班正在招收学生,向家里提及之后,不料便遭到了父母的不理解与反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父母口中年纪小小的“小鬼”竟有超乎年龄的执着与主见。也许是管乐莹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对学习汉剧的坚持打动了她的家人,到汉剧班招生考试考到第二关的时候,她的母亲为她请来了老师,帮助管乐莹顺利通过了汉剧班的招生考试。从那年的9月,管乐莹正式踏入了汉剧的大门。
困难挫折
学习汉剧的那四年,于管乐莹而言,是昏暗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出过太阳”。从早上5点练到晚上十点,从太阳还未升起到夜幕早已降临,一直都在练习,身板小小的她早已承担起在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负担,付出了比同龄人多上几倍的汗水。在学习汉剧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管乐莹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就是患上声带小结。由于没有科学的发声,管乐莹经历了漫长的失声过程。从来不怕苦、不怕累的管乐莹,唯独这一次产生了想要放弃的想法。万幸的是,在广州、北京检查就医后,管乐莹的嗓子慢慢地恢复了。
那一段艰辛苦涩,不为人知的日子,管乐莹用几句话简单带过。每一个汉剧演员在等台前付出的艰辛,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能做的是对这些汉剧演员抱以最真诚的尊重。学习了4年后,管乐莹到了广东汉剧院参加实习,开始工作。
汉剧熏陶
管乐莹演过许多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的角色,每演完一个戏她都会进行反思。戏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是生活中少有的,管乐莹不管是自己演还是看老师演,都会有所体会和感悟。同时她也提到,做人也好,演习也好,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有感悟,才能对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为观众更好的传递角色的深刻内涵。
《从台别》排练
师恩永存
管乐莹回忆起自己演艺生涯中的故事,不禁提到自己的恩师梁素珍。梁素珍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奠定了汉剧在中国戏剧舞台的地位,使广东汉剧拥有了“南国牡丹”的美誉。管乐莹刚刚进入汉剧班的时候,梁素珍的一句“还没学习,先学做人”,在管乐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素珍于管乐莹来说,不仅仅是传道受业的师傅,她对学生的关怀有如家人一般,细致入微。梁素珍上课时总是带着水果和糖果、会给嗓子不舒服的管乐莹炖人参汤……最让管乐莹感动的是,她带着当时年龄尚小的管乐莹去小巷里,自掏腰包整整250元为管乐莹定制了一套戏服。
传承创新
管乐莹作为一个90后的青年汉剧演员,注定了她必然要比其他同龄人多一份责任感——把汉剧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她清楚认识到如今社会浮躁,传统文化式微,也意识到把汉剧推广出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后来也做了一些尝试,作为一个90后的角色,把这个传统汉剧跟这个流行音乐相结合”,作为一个90后,管乐莹更多的是用年轻人的眼光看待汉剧的传承与创新。她希望能通过新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汉剧,感受到汉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我们的剧场真正的来去做下来安安静静的去看一场剧,看完之后能引发思考。但,要对汉剧进行创新,于管乐莹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当时,管乐莹是持这一种不敢肯定的心态,担心遭到老一辈艺术家的质疑与反对。就在她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她的师父说了一句话——“所有艺术是相通的”,令她茅塞顿开。“后来我就不顾太多了,没有想太多了,我就卯着劲就往前冲,我觉得现在就做这件事情,创新,创新了以后走出去以后,看看外边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再来回头看”——管乐莹迅速调整好了心态,更是奋身投入到了汉剧的传承与创新的队伍中去。
《周五有戏》中管乐莹饰演了《从台别》中的陈杏元。
现如今,不仅是汉剧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受到了新时代潮流文化的冲击,真正了解、重视传统文化的人可谓是凤毛鳞角。作为一个青年汉剧演员,管乐莹不止一次地向我们提及“坚守”,她的这份坚守,是对汉剧艺术的高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向更多的大众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有人说:纵使世间污泥斑驳,反复无常,请藏好心里的那颗明珠。而今社会浮躁繁杂,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管乐莹那样不忘初心,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