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定路线,我们从油站出发,向第46号电线杆进发。同行的九人兵分三对,分头行动。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出来调研,原本以为会很艰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里村民的热情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今天的调研题目是“关于浰源县劳动力的转移”,因为地方落后的原因,所以很多人不懂得调研是什么,也不知道调研这些东西又有什么作用。更因为语言的代沟,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听不懂普通话,我也听不懂客家话,所以导致在交流上的困难。

不过,我们很耐心的帮村民解释了我们的目的,我们来自哪里,那些村民知道了我们的目的,也了解到我们是大学生,不会给他们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都很乐意地帮助我们。有些不识字的,我们就帮着念题目,然后他们回答。
我的第一调研对象,是一对正在摘花生的祖孙,孙女边干着活边帮我坐着问卷,奶奶听不懂普通话,则在旁微笑着用我听不懂的客家话与孙女交流着。交谈中,我知道了女孩的父母都外出工作,剩下老人以及小孩在家。当问到是否支持父母外出工作时,女孩迟疑了许久,在选项“十分支持”与“不太支持,但现实需要”上纠结一番,最后选择了后者。在之前的问卷中,女孩也比表示,父母外出会使老人无法得到较好照顾,孩子也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她理想中的生活,是父母以及家中老人孩子,都能在家乡一同生活:父母有安定工作,老人你呢个得到照顾,孩子能在父母的教育疼爱下成长。可是现实始终残酷,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已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远走他乡去挣钱持家,在外的人辛勤奋斗,在家的人带着理解带着期待等待家人的归来。

之后的调查对象中,有中年男女,也有年龄较长的爷爷奶奶同样也要较年轻的学生。不管他们身份如何,基本上都对家人出外打工多少感到不舍与无奈,但更多的是理解。
记得有一位阿姨不断地告诉我,“我们生活很普通”。是啊,我们的生活很普通,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不管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有累了倦了的时候,但为了生活,我们都努力了下来。这让我们在调研中,有开心,也有心酸。
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他们对调研这东西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所回答的每个问题都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阿姨,她带着她的孙子在路边的凳子上坐,她很乐意帮我做问卷。但是她说,我不识字,我看不懂这些东西。我帮着阿姨念了题目,阿姨很耐心一条条地回答。她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回来,一家人团聚,但是,现实不允许,不出去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她一直在强调,很辛苦。我知道,生活很辛苦,外面工作很辛苦,她们的内心更艰苦。

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比一家人一起生活更幸福的事情,开心最重要,但是,在这个落后的县城里,甚至在大片中国的其他落后地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钱,谈何幸福?这更印证的经济是基础的理论。
在最后,一位老大爷帮我做了问卷,在回答到对未来希望那一题时,他很想选一家人一起去进城那个答案,但是他一直说,这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解释下,他才知道,这是希望,不是现实,是内心最衷心的希望。现实的残酷使大爷不敢去痴心妄想未来的美好。

很多人都问我们要不要喝水,叫我们进屋去休息。一路上的辛苦,听到这些话,顿时感觉那些辛苦都很值得。
今天只出去了两个多小时,村民的热情使我们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也让我感触很深。这里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落后地他们惊奇,为什么还会有外人愿意来到这个地方。但是村民很努力地在生活,他们务农,他们外出打工,他们去作坊……总之,他们尽力在用自己所力及的方式去工作。尽管思念,尽管他们舍不得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尽管每天在忍受着孤独,但为了生计,他们忍受了下来。

我很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够读好书,去外面读大学,去见识一下外面繁华的世界,不要一辈子都困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能去外面带来先进的东西回来这里,发展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能力来使人们脱困,使人们不再忍受离别的痛苦。
这是永远的记忆,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浰源的村民,热情,纯朴,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