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杨晟,2005年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印度尼西亚语系,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从大一就开始志愿者之路的他,一路走到现在,成就了志愿者的大满贯。
大一,懵懂的他加入了东语学院的“千层浪”志协,到过特殊学校等地方进行志愿服务。他还两次参与了“三下乡”的支教活动。大三,他幸运地成为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今年,他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残会的志愿者。朝向大满贯的五年志愿者之路充满着欢笑与挑战,但他总能凭借他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来面对所有的志愿服务。

阳光十足的杨晟
谈经验:“做一名志愿者要有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
做为一名成就了大满贯的志愿者专业户,杨晟参与了许多的志愿活动,可以说经验十足。也许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杨晟却有他自己特殊的看法。他认为,做一名志愿者要耐得住寂寞。志愿服务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有趣,有时它是很枯燥无味的,所以志愿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他说:“北京奥运会时,我在水立方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检票,二是认证,三是负责观众席的工作。如果被派到很偏僻的认证点,几乎很少人会过来。在这时候特别需要耐得住寂寞。”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志愿者特别需要有奉献精神。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志愿者,就要对得起这个名称,对得起这件服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当穿上这套服装就要牢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职责。杨晟提到他最近看到了一条关于亚运志愿者在地铁上不给有需要的人让座的微博消息,他是这样评论的——“有些人没有穿志愿者服,但是比志愿者更有奉献精神,有些人穿着志愿者服,其实他们只是换了衣服的普通人而已。”他说道,志愿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志愿者的形象会影响到这座城市的名声,所以志愿者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世博会工作时,他在派发凉茶

大合照
谈收获:“志愿工作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友谊”
五年的志愿之路,多次大型赛事的志愿活动,让杨晟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他被派分到的小组只有他一个是来自广东,其他的几乎都是来自北京。面对一群陌生的“伙伴”,他用坦城与热情跟他们结交,一起工作,一起玩乐,成为了朋友。从他们口中,他认识了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大学。他不仅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还从面试中学会了许多面试技巧。他说道:“申请成为志愿者的面试锻炼了我,现在我都不怕面试了。”

右一为杨晟
谈感受:“有得必有失,但我没有后悔”
参与志愿工作需要时间与精力,有时候会工作到很晚,身心疲惫;有时候还会与学业发生冲突。杨晟说他在上海世博会广东馆服务时正当是广东周,在广东周开幕的前一天他工作到1点半才回去,但第二天五点半就得起床去工作了。那时侯真的很累,但是没有后悔。还有,为了参与志愿工作,他曾经耽误了考研的复习。大三时,他正准备下年1月的研究生考试。但与此同时,他也在考虑着应不应该参加残奥会的志愿工作。残奥会10月才结束,参加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就意味着减少了备考研究生的时间。经过了几天的心理挣扎和认真的衡量,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做残奥会的志愿者。“有得必有失嘛,残奥会结束后的几个月里我要更珍惜时间去备考,这样才能不让自己后悔。”

右一为杨晟

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这个盒子,还是那么有feel ——摘自杨晟的微博
(今天采访时,杨晟向记者show他书包上系着的奥运会的纪念徽章,和穿着的志愿者服)

拿到我的世博志愿者证件,各位观众请允许我隆重自我介绍,我是世博园区第八批园区志愿者,编号5039018! ——摘自杨晟的微博
谈未来:“有机会,我还会做志愿者”
志愿工作对于杨晟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采访前一天他才参加了国考,第二天他又要投身于亚残会的工作中去。在亚残会中,他担任NPC(国家/地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助理,下午他可能要去机场接机。在说起未来是否会继续做志愿者,他说:“在世博会时我遇到一些在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认识的人,当时他们是大四,现在都已经毕业出来工作了。他们当中有的人是请假去做志愿者的。所以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做志愿者。”
后记:作为一名获得大满贯的志愿者,可以说杨晟做得非常成功。从广州到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从特殊学校、乡村学校到北京奥运,奥残到上海世博会再到广州亚残会,他都留下了志愿服务的足迹。对记者而言,这是一次轻松的交谈,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交谈中,杨晟热情友好的态度,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不仅踏踏实实地实践着志愿者的工作,还时时刻刻以志愿者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事,周围的人。作为一名广外人,我们以他为豪!
(责任编辑:校团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