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青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具朝气与活力的群体。青年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其所在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杰出青年”这一群体走在同时代青年的发展前列。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于研究该时代青年成长环境、成长条件和成长特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探索时代青年个体健康良性发展成长路径提供借鉴,为对青年群体工作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暑期,团友会赴川渝地区实践团先后访谈13位优秀青年团干与社会组织负责人,通过对访谈稿的整理分析,寻找“杰出青年”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并从中获得启示。
一、研究杰出青年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青年工作方法。作为国家民族发展事业的未来接班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就必须在青年人才培养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研究杰出青年的成长轨迹,探究其中得失,有针对性的作出改进,对于改进青年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激励广大青年,促进个体发展。青年个人发展过程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不断的抉择与克服困难中成长进步,由于青年自身条件所限,往往难以快速准确辨别人生中的坎坷,作出正确选择,通过杰出青年成长事迹的学习与分析,对先进经验的理解与感悟,广大青年能够有效减少人生中的弯路,降低成长中的风险。
二、理论依据
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之间的差异也影响着我们对杰出青年成长过程的分析和解读。由于本次实践过程中的访谈对象基本都为青年组织的基层干部或负责人,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的杰出青年必然也必须是一个能够“做好一个人、带动一些人、影响一批人”的优秀青年。在其成长过程当中,领导力的作用对于是否能够成为一个走在同时代青年发展前列的杰出青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访谈过程当中,被访谈的杰出青年所具有的的这种“可以一个人带动一些人做成一些事”的出色能力,在短暂有限的接触中给参与访谈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对于收集的杰出青年材料的解读分析,笔者将依据领导力理论进行。
关于领导力的定义,在长期研究过程当中,不同的学者、领导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解析。
1.《论领导力》一书的作者约翰·加德纳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队)为实现领导者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而通过说服或榜样作用激励某个群体的过程。而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则说:领导就是要让他领导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去到他们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2.领导力研究专家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想领导大家的人与选择领导者的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每个被领导者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
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领导力应当分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理解。对内,我们指的是一个具有高超领导力的人首先应当能够领导自己,能够明确自身所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做的并带领自己去做;对外,指的是领导人可以以自身的优秀能力,人格魅力,沟通效力影响并带动自己所在团队达到一个共同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对内与对外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含义的特殊性。对内与对外的划分与约翰·加德纳的理论相似。在对于杰出青年的材料分析中我们也遵循内外分开的原则,既分析研究其自身成长的素质提高,也研究其对外不断扩大影响引领青年。在领导学上,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领导力是由“一群力”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力系,所表现出的应当是领导人在领导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合力”才能够形成真正的领导力,才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访谈材料表明,杰出青年在成长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优良素质同样是由各项素质共同融合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分析杰出青年的成长必须要将杰出青年成长轨迹分离还原为单项素质进行解读,通过不同维度的单个分析展现各项因素对杰出青年人才成长的作用。本文将杰出青年的成长在大的领域分为对个人、对他人、对集体三个维度,然后在三个维度之下再分出小的项目,逐项对单个维度视角下的杰出青年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共同的成长要素。
三、研究结果
1.对个人:自我成长有决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青年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是其能够“走多远,走多好”的基础。外界客观条件无法替代其个人能力的效用。一个优秀青年的成长历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掌握新技能,才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排头兵。刘云山在对团十七大的祝词当中就强调:青年时期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素养。这里的素养不仅仅在于工作能力与学习水平,同样也在于认识人生的思考能力。
学习是终身的任务。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的成长,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广大青年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
访谈中,我们曾询问被访谈对象以下问题。
问:您平时如何补充知识?
答:分两个方面来说吧。首先是党组织给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其次是自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是学到了知识,第二是交了许多不同领域的朋友,涉及部队、政界、商界等。自己看书,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在某方面觉得还要加强,就应该自己主动去读相关书籍。
问:那对您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
答:我们任何时候,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在学习。包括有时候聊天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关键在于你要特别注意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这种思考就是学习的过程。
被访谈的杰出青年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重视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相当一部分青年都会感受到自身能力与知识储备在工作过程当中不能满足需要,此时,只有能够下定决心继续学习,充实并提高自身的青年才能在不断的工作中不落伍,不掉队。校园中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够完全满足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需要,在社会岗位上,青年既要熟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当中面临的问题,也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在岗位上的学习不能狭义的仅仅理解为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会一种“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思维方式,上述材料中杰出青年的感受意在要学会从生活中感受知识,锻炼一种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不断地学习除了对提高自身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打开与别人之间的交往通道有所帮助,共同的技能或兴趣爱好往往能够成为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于青年团干,了解新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与青年的交流。
问:那您会不会学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增加更多的共同话题之类的呢?
答:有。包括微博,微信等,我们现在的使用率也很高。通过对于青年人来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社交平台,或者其他的互动方式,我们可以在年龄上与青年人拉近距离,更在心态上拉近距离。
2.对他人:平等关怀显爱心
作为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是必备的社会技能。戈尔曼在其《情商》一书中讲到,情商高,智商高的人,春风得意;情商高,智商低的人,贵人相助;情商低,智商高的人,怀才不遇;情商低,智商低的人,一事无成。卡内基也曾经说过:成功是由15%的专业技能与85%的为人处世构成的。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在对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用真诚与关怀作为敲门砖,将有助于青年迅速扩大自身的交际圈并能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提高领导力。
问:那在您接触到的这些人员中,如果遇到一些“非主流青年”,您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呢?
答:首先是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沟通。当和他们交流之后,必定会有思想上的碰撞。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具体情况具体解决。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尊重的本质就像太极图中间的那根线,它虽然弯曲但能把整个圆平分,它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那个平衡的点。
充分尊重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无论作为共青团干部还是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应当学会放低姿态,认真倾听与沟通,最终可以在于他人交往中彼此信任,建立牢固的感情联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只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满足最低需求之后人类就会追求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其中就包括尊重。对于青年而言,与人沟通首先应当学会尊重人,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坦诚的面对。
3.对工作:责任热情靠恒心
当代青年正处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时刻,如同1921年前后,中华民族又一次走向了历史的节点,青年人必须要具有责任意识,思想要走在自身成长的前列,自身要走在集体进步的前列。华中科技大学龚为纲教授对武汉6所高校的420名大学生做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总体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现状”。青年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工作岗位有责任意识,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的青年在面临工作时首先在于心态的不端正就决定了不可能再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也不可能为个人发展谋求好的前途。只有真正做到“处其位,谋其事”的人才能够获得出色的成绩,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人存在这个社会上必然受到他人的影响。毛主席说:“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群体本身就是充满阳光,是朝气蓬勃的,时刻保持在工作中的热情,以乐观的状态面对每一天,有益于青年人自身的心态,也会对身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人与自己的交往,只有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与他人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推动青年的成才发展。
问:您长期做团干部的工作,得到的回报可能不成正比,您是如何保持这种热情的?
答:第一,调节个人的心态,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考虑到工作中自己得到的充实感,就会获得一个平衡的心态。第二,团的工作对象很特殊,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与他们在一起工作,其实很容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热情。
问:团组织举办活动,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一些兄弟单位打交道,您会注意一些什么呢?
答:工作的时候必须讲原则,在工作的8小时内我们是同事,在此之外我们可以是朋友。每个部门都必须各司其职。
青年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注重坚持原则,讲原则与交朋友在本质上是不冲突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如果单单重视与他人搞好关系而忽视原则,一方面对于下一步继续开展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青年自身养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青年长期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责任编辑:校团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