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灯塔工程 / 正文
沙涌鳌鱼舞:以舞蹈传承600年经典
作者:刘富腾   时间:2020-09-04   点击数:

本网讯 一两声锣响,接着是雨点般的鼓声,唢呐高亢、雄壮的声音响起。突然,群众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原来鳌鱼舞队队长江炳贤穿着公鱼的服装入场了。红色与金线交织,迷人的葵扇尾,是公鱼扑面而来的热烈与神秘。

江炳贤全身抖擞,展示出灵活的游步,他突然大踏步向前,翻鱼身,转圈便落下个扎实的马步,接着与雌鱼扮演者一同表演嬉戏、吃草、交配、跳龙门,以变幻多端的身姿舞出了鳌鱼的灵动与霸气。

“鳌鱼舞”源于民间祭神舞蹈中模拟动物形态的大道具舞蹈,鳌鱼与龙、凤、麒麟一样,是传说中的神物,古时称考中状元为“独占鳌头”,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在番禺区大龙街沙涌村,逢年过节时最常看到的不是舞狮、舞龙,而是戏台上的鳌鱼舞。沙涌村鳌鱼舞已经走过了六百多年的历史,而鳌鱼也被视为镇村之宝,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炳贤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开始接触鳌鱼,1960年毕业于广东机械学校的他,接受祖国的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在沙涌村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了鳌鱼舞这一独特美丽的舞蹈,短短几年的学习就熟练掌握,1966年代表沙涌村文化室参加了广东省文教群英会。现为鳌鱼舞队队长和省传承人,在队内主要工作负责策划、安排和导演。

 建国后,沙涌村对鳌鱼舞进行了一系列改良。1954年,沙涌鳌鱼舞经由当时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加工,把鳌鱼表演中的出洞、吸茜、跳龙门等一系列动作提炼美化,推荐上舞台。1985年,鳌鱼舞再经文化馆整理,将涂黑脸的魁星改为英俊小生,红袍乌纱,状元装扮。伴随音乐从单纯的锣鼓表演改为以锣鼓衬以《雁儿落》、《得胜令》等音乐。

 1992年后,广东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不少沙涌村青年怀揣改变命运的梦想,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与之相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年轻群体的流失,舞鳌鱼的人越来越少,沙涌鳌鱼舞迎来了一个由盛变衰的拐点。

 如何让鳌鱼舞继承下去成为了江炳贤最关心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目前,唯一的资金来源于演出报酬,这还要除去路费伙食费之后才能到演员手上。演出工资也十分不稳定,不仅要看主办方的手笔,而且随时可能因为意外情况而大打折扣。

 江炳贤想了一个办法来解决鳌鱼舞的传承问题。老队员采取“人盯人”的方式,物色到有潜质的年轻人就紧盯着,给他们机会参与演出,并不停地做思想工作,激发年轻人对鳌鱼舞的兴趣和情感。等到年轻演员舞鱼入门后,老队员们再通过考核,筛选出正式演员。这一方法保证了年轻演员的质量,但也常常因为年轻人忙于工作,导致空闲时间少、缺乏耐心而困难重重。

 时代潮流中,沙涌鳌鱼舞的发展并不一番风顺,但是江炳贤依旧不忘初心。江炳贤说:“我对于鳌鱼舞发展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无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鳌鱼舞能够发展到‘召之即来,来之能舞’,并且能够舞得让大家满意的地步,我已经问心无愧了。当然如果有经费支持的话,鳌鱼舞肯定能发展得比现在更好。”

锣、鼓和唢呐声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戏场上的状元正在酬恩,为鳌鱼簪花披彩。一条条舞动的鳌鱼,最终齐跃龙门,独占鳌头,群众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江炳贤脱下戏服,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

联系我们
北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20-36207025
南校区: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之家331
联系电话:020-39328298
邮编:510420 / 510006
邮箱:tuanwei@gdufs.edu.cn
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