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灯塔工程 / 正文
广东汉剧—走进“周五有戏”的台前幕后
作者:图片:温诗逸 文字:温诗逸   时间:2020-09-04   点击数:

  

    本网讯   8月21日 ,周五傍晚,华灯初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南国牡丹”剧场内陆续到来了一些观众,“周五有戏”惠民演出将在晚上八点准时开场。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自2013年推出 “周五有戏”惠民演出,七年间没有中断过一场,为所有来到剧场内观众们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演出。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周五有戏”被迫暂停,直到六月中旬才重新在剧场内和观众们见面。

晚上七点,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化妆间内,当晚参加演出的五位演员各自做着演出前的准备。化妆、勒头、换装,后台的工作人员们和演员们一起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偶尔会在化妆间内听见正在上妆的演员唱几句“练嗓子”,当晚表演“跷功”的女演员提前一小时绑上了“跷”反复踱步练习。上台前,每位演员都会对着化妆间内的镜子反复确认几遍自己的妆容及状态已经完美,再自信满满地走向舞台。

 后台化妆的演员

当晚演出的剧目是新排的折子戏《战宛城·思春》,取自《三国演义》,该戏中的跷功表演是一大亮点。“跷”是为了模仿古代女子缠足而发明的一种表演道具,跷功表演是用足尖斜立于地,由于像跳芭蕾舞一样婀娜多姿、矫健轻盈,所以有“东方芭蕾”之称。跷功的训练过程非常痛苦,一旦绑上跷,演员的脚跟就一直处于悬空状态。目前跷技已经濒临失传,仅有为数不多的戏曲演员传承着这一门表演特技。

 《战宛城·思春》剧照

晚上九点演出结束,散场后,有戏迷朋友赞叹道“跷”功了得!余味无穷,叹服!观看了本场演出的线下队员表示非常有幸能在现场观看如此精彩的演出,为每一代汉剧演员的传承和坚守点赞!

如今广东汉剧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除了每周在剧场内的固定节目“周五有戏”之外,还有周六艺苑、外地巡演、下乡演出、进校园、进社区等等,让传统戏曲主动“走”到大家的身边。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广东汉剧也开始进行线上直播演出,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让更多的人即使不进剧场也能观看广东汉剧。此外,广东汉剧的演员们也通过微博、抖音的新媒体平台与戏迷朋友们进行互动,发布变装、彩排的照片和短视频,主动宣传广东汉剧以吸引网络上年轻人的关注,同时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广东汉剧。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发展除了需要演员们的传承和宣传推广,还需要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给广东汉剧一场戏的时间,让它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联系我们
北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20-36207025
南校区: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之家331
联系电话:020-39328298
邮编:510420 / 510006
邮箱:tuanwei@gdufs.edu.cn
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