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支部风采 / 正文
探寻小洲民俗,领略岭南古风——经贸1101班“薪传继世,开拓创新”主题团日
作者: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时间:2011-12-18   点击数:

为了提高广大青年团员的综合素质,积极响应我校经贸团委的号召,经贸学院11级国贸1班团支部特于2011年11月6日举行了“薪传继世,开拓创新”的大型主题团日活动系列一“探寻小洲民俗,领略岭南古风”。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团员们的亲身实践,探寻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的古迹遗风,使团员们领略广博精湛的岭南传统文化,从而以小见大,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逐渐做到以“薪继中华传统文化,开创文化新纪元”为己任。


班级合照
活动当天,场地方面突发出现了状况,尽管班委立刻启用了紧急方案,活动仍是延迟至中午时分才正式开展。艳阳当空,烈日炙烤着沥青道路,如此天气似乎想要考验第一次团日活动的我们,但我们并没有受到活动延迟的影响,每个人都难掩兴奋的心情,准备好全副行装,目标一致向着小洲这个蒙着神秘面纱的村庄,按原计划,争分夺秒,分组出发!
走进小洲,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空气仿佛因我们的突然造访而打破了静默。曾经有人说过:“广东是文化沙漠”。而事实上,岭南文化已经潇洒走过了几千年,无需刻意去解释什么,无需浓重去描绘什么,更无需夸大去展示什么。因为事实会告诉你答案,且不去说各种历史文物,无数如小洲这样的静静躺在原地的村庄,经历红尘岁月,看透物是人非,它们本就是最好的历史文化诉说者。小洲,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路走着,仿佛置身于一座民俗博物馆。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团员们分开小组行动,深入到小洲的小巷小店,探寻小洲的每个角落。我们把身影映在布满青苔的木板桥上,我们把脚印留在泥泞的小溪旁,我们把更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牢记于心。
静默如小洲,其中的建筑也只是无声无息的,让人几乎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 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探寻,所有的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起初听到这个名字,很多团员都惊讶不已,难以想象平时常见的蚝壳竟可用于建筑,大家都迫不及待一探究竟。蚝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汪洋。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古河道,古柳树,古石桥。所有的一切,映入镜头,竟是如此唯美。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探寻路上,沿途一切都向我们展现岭南的古朴民风,“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小洲,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她独特的风貌,更向我们诉说了岭南文化的点滴,弥足珍贵……何人能说此地是文化沙漠,她的文化,在南岭古寨,在滨海渔村,在中原客家南下的行囊中,在瀛洲海客归岸的船帮上,在岭南人不断融合的血液里……探寻小洲,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美好风光,更引申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如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想必每一位团员心中都有了自己的一份答案。
此行,真正让广大团员在实践中响应了“薪传继世,开拓创新”的团日活动主题。团员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岭南文化中以小见大,大家都感叹:“不枉此行!”

(责任编辑:校团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北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20-36207025
南校区: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之家331
联系电话:020-39328298
邮编:510420 / 510006
邮箱:tuanwei@gdufs.edu.cn
办公地点